当朱元璋那句充满了无上豪情的“求人不如求己”的话音落下时,被捆在柱子上的朱棣,直到这时候,才算是,后知后觉地,琢磨出了一些味道。
他抬眼望向阶上的三人,父皇朱元璋正捻着的胡须,嘴角噙着若有若无的笑意,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几分促狭。
大哥朱标端坐在侧,手里把玩着一枚玉佩,目光落在自己身上时带着兄长特有的温和,却又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而站在两人中间的朱高爔,始终微笑的看着一切。
“原来如此”
朱棣喉结滚动,低声呢喃。
被捆在柱子上的身体忽然不再挣扎,先前的委屈与不解如潮水般退去,只剩下哭笑不得的恍然。
在瞬间他明白了。
朱棣明白了,为何父皇与大哥,要一唱一和地,搞出这么一出“家法伺候”的闹剧。
他们,这是在给自己不,是给高爔,立威啊!
朱棣想,很有可能,自己那个死而复生的四儿子朱高爔,也并非是通过正常手段,继承的皇位。
这小子,定然也是学了自己,搞了什么“靖难之役”!
只是不知道,他,究竟是抢了谁的位置?
是老大朱高炽还是老二朱高煦?
父皇与大哥,定然是早就猜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先发制人!
他们就是要用这种方式,来清清楚楚地告诉自己——看好了!
高爔这孩子,是咱全家人的宝贝疙瘩!你这个当爹的,未来,可不许因为什么过往之事,而去寻他的麻烦,给他半分委屈受!
想通了这一层,朱棣的心中,是又好气,又好笑,但更多的,却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暖。
就在这时,朱元璋那带着笑意的声音,再次响起,也打断了他的思绪。
“老四啊,”朱元璋好似看穿了朱棣的想法,他笑呵呵地问道,“你是不是,很想晓得,你在位期间,都干了些什么事儿啊?”
此言一出,朱棣哪里还顾得上想别的?
他猛地抬头,对着朱元璋,如同小鸡啄米一般,疯狂地点起了头,“想!儿臣想知道!”
朱标见状,笑着接过了话茬。
他看着自己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四弟,开始将朱高爔先前所说的那段,属于“永乐大帝”的辉煌历史,缓缓地,复述了出来。
“四弟,高爔曾跟我们细说过你在位时的光景,那些功业,足以让后世子孙引以为傲。”
“高爔曾言,你在位期间,为扫平蒙元残余,安定北疆,曾五次御驾亲征漠北!打得草原部落,数十年不敢南下牧马,功绩堪比汉之霍去病!”
“你下令编纂了旷世奇书《永乐大典》,为我华夏,保存了数千年之文脉!”
“你,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宣扬国威于四海,引得万国来朝!”
“你,更是做出了一个,足以彪炳千秋的决定——迁都北京!并立下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无上祖训!”
随着朱标,将那一件件,一桩桩,任何一件单独拿出来,都足以让一位帝王名留青史的赫赫功业,娓娓道来。
朱棣,彻底傻眼了。
他呆呆地听着,那张布满了淤青的脸上,写满了不敢置信。
他也没想到,未来的自己,竟然竟然真的,做了这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