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玄幻小说 > 基层之上 > 第9章
市委督查室的空调比县扶贫办的冷三度。林舟攥着调令站在走廊里,瓷砖地面映出他拘谨的影子,公文包上还沾着东河村的泥土——那是今早赵老栓塞给他的新摘花生蹭的。
“小林是吧?”个穿灰色夹克的男人从办公室探出头,胸牌上“督查一室
周主任”的字迹磨得发淡,“进来吧,正好赶上组会。”他说话时嘴角总往右边歪,像憋着没说的话。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七八个穿夹克的男人围坐成圈,桌上的搪瓷杯印着“市委党校”字样,和赵书记那个缸子是同款。林舟刚坐下,就听见有人说:“青溪县那批扶贫款的事,王副市长打招呼了,让轻点查。”
说话的是个胖脸男人,胸牌写着“李科”。他弹了弹烟灰,火星落在《全市扶贫资金审计表》上,正好烧到“青溪县
137万”那行字。林舟的心猛地一提,那数字和他在县审计报告里写的分毫不差。
周主任歪着嘴笑了:“王副市长的话要听,但账也得算清楚。”他把一摞材料推给林舟,“这是你县的,开发区挪用扶贫款的举报信堆了半抽屉,你先梳理下,下午汇报。”
材料最上面是省纪委转来的举报信,举报人签名处写着“东河村村民
赵老栓”,字迹歪歪扭扭,却把“张彪饭店用扶贫羊”的事写得明明白白。林舟突然想起临走前赵老栓塞给他的纸条,说“市里要是不查,我就带着村民去省委门口跪访”。
“小林是青溪人?”李科突然开口,眼睛眯成条缝,“听说你在县里把王县长得罪得不轻?”他往林舟杯里倒茶,茶叶梗在水里竖起来,像根刺,“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但得懂规矩——督查室的规矩,就是看破不说破。”
林舟翻开材料里的《开发区项目备案表》,发现“农产品加工厂”的立项时间比东河村土地流转协议早了半个月。“李科,这项目涉嫌未批先建。”他指着备案日期,“而且土地性质是基本农田,按规定不能搞工业建设。”
李科的脸沉了沉:“这些事王副市长早就打过招呼,说是‘乡村振兴试点’,特事特办。”他起身时撞了林舟一下,“下午汇报别说这些,不然没人保得住你。”
走廊里,周主任正对着电话低声说:“……赵书记那边我应付着,你让王县长把青溪的材料补全……对,就说督查组要‘程序合规’……”看见林舟,他立刻挂了电话,歪着嘴笑,“材料看得怎么样?有不懂的问李科,他在督查室待了十年。”
林舟注意到周主任的办公桌抽屉没关严,露出半截《干部任免审批表》,“拟任职务”栏写着“青溪县县长”。他突然明白,这场督查从一开始就是场博弈——周主任想借青溪的事扳倒王县长,好给自己铺路。
下午汇报时,林舟刚说到“扶贫羊被挪用”,李科就打断他:“这事县纪委已经定性为‘管理疏漏’,没必要揪着不放。”他翻开另一份材料,“重点说说东河村的危房改造,王副市长很关注这个‘亮点工程’。”
林舟调出赵老栓家的地基检测报告,混凝土强度达标单上有监理公司的红章,旁边却贴着张村民拍的照片,显示工人往混凝土里掺沙土。“亮点工程不能是豆腐渣。”他把照片推到桌上,“这是上周拍的,赵老栓说要是房子塌了,就抱着这块检测报告去市委门口等。”
会议室里的烟雾突然凝住了。周主任歪着嘴敲了敲桌子:“这事得查。”他看了眼墙上的时钟,“正好,明天去青溪督查,小林你带路。”
李科的脸瞬间白了:“周主任,明天王副市长要开营商环境座谈会,我们得去参会……”
“让小张去。”周主任站起身,夹克下摆扫过材料,把“王副市长
批示”那页压在最下面,“扶贫的事比座谈会重要——老百姓的房子要是塌了,谁都担不起责任。”
晚上在市委食堂吃饭,林舟刚端起餐盘,就看见李科和个穿西装的男人坐在角落。那男人胸前的工作牌写着“市政府办
王秘书”,正是王副市长的秘书。两人头凑在一起,手指在《青溪督查方案》上戳来戳去。
“林哥!”王磊突然打来电话,声音压得很低,“孙干事把开发区的账全烧了,就在食堂后面的锅炉房!我偷拍到视频了,给你发过去……”
视频里,孙干事正把账本往炉膛里塞,火苗舔着纸页,露出“扶贫资金
张彪
50万”的字样。林舟刚保存视频,李科就端着餐盘走过来,嘴角挂着笑:“小林,明天去青溪,我跟你一辆车,正好聊聊你县的情况。”
林舟注意到他餐盘里的红烧肉没动,和王县长酒桌上剩下的那盘一模一样。“李科去过青溪?”他夹起块青菜,“听说东河村的花椒树结果了,赵老栓说要给您寄点。”
李科的筷子顿了顿:“不用麻烦老乡了。”他匆匆扒了两口饭就走了,手机落在桌上,屏保是和王副市长的合影。
回到宿舍,林舟把视频备份到云端,又给赵书记发了条短信。很快收到回复:“督查组里有王副市长的人,小心李科。东河村的房子我让人加了钢筋,你放心。”后面跟着个搪瓷缸的表情。
第二天一早,督查组的车刚出市委大院,李科就接了个电话:“……我们走高速……对,大概十点到青溪……”挂了电话,他对司机说,“绕下路,去开发区看看新建的标准化厂房,王副市长很关注这个。”
林舟翻开《开发区规划图》,标准化厂房的位置正好是东河村的祖坟地。“李科,那片地还没完成迁坟,按规定不能动工。”他调出卫星地图,“上周卫星图显示,那里已经在打地基了——涉嫌违规施工。”
李科的脸沉得像要下雨:“小林,你是不是对开发区有意见?”他指着窗外,“王副市长说了,只要能带动就业,程序上的事可以后补。”
车到青溪开发区时,王县长和张彪早已候在厂房门口,红绸布在风里飘得刺眼。“周主任,李科,这是我们引进的电子厂,能给东河村提供两百个岗位!”王县长的金表在阳光下闪着光,“张彪投资了五百万,算是给老乡赔罪。”
张彪赶紧递烟:“林同志,上次的事是我不对,这电子厂的保安岗给赵老栓留着,月薪三千!”他拍着胸脯,“您放心,绝对合规经营!”
林舟突然注意到厂房的窗户玻璃上,贴着“青溪中学临时教室”的封条——这分明是挪用教育用地建的厂房。“张老板,《教育用地管理办法》规定,擅自改变用途最高罚五十万。”他掏出手机拍照,“而且这厂房的消防设施都没验收,怎么敢说合规?”
王县长的脸瞬间僵了,李科赶紧打圆场:“年轻人不懂就别乱说,这是‘校企合作基地’,手续齐全。”他把周主任往厂房里拉,“周主任,里面请,生产线都调试好了。”
周主任歪着嘴笑了笑,没动脚:“先去东河村看看房子吧,老乡的事比厂房重要。”他指了指林舟,“小林说赵老栓在村口等着呢,咱不能让老乡等急了。”
车到东河村时,赵老栓正蹲在新房地基上,手里攥着根钢筋。看见督查组的人,他颤巍巍地站起来:“周主任,您摸摸这钢筋,比林同志要求的还粗三分!”他往林舟手里塞了个红布包,“新摘的花椒,给您泡茶喝。”
林舟打开布包,里面除了花椒,还有张纸条:“李科昨晚给村会计打电话,让伪造贫困户就业名单。”下面画着个歪歪扭扭的账本。
督查组在村里待了整整三个小时,李科全程心不在焉,接了十几个电话。临走时,赵老五的媳妇拦住车:“领导,我的慢性病补助还是没到账!村会计说被李科借去‘周转’了!”
李科的脸瞬间白了:“你胡说什么!我根本不认识你们村会计!”他把周主任往车上推,“时间不早了,我们该回去了。”
回程的路上,周主任突然开口:“李科,青溪中学的用地是谁批准改的?”他歪着嘴笑,“我刚才让小张查了,你上个月在张彪的饭店签了单,消费五万八——督查室的出差标准是每天三百,你这钱哪来的?”
李科瘫在座位上,手机从口袋里滑出来,屏保的合影被摔得裂开。林舟看着窗外掠过的花椒树,突然明白赵书记说的“借调是机会”——不仅是查别人,也是看清自己要走的路。
回到市委,周主任把林舟叫到办公室:“省纪委要成立专案组,查青溪的事,想调你去帮忙。”他歪着嘴笑,“赵书记推荐的你,说你不仅会算账,还懂怎么保护老乡。”
林舟看着桌上的《青溪督查报告》,周主任在“处理意见”栏写着“建议立案调查”,旁边画了个小小的搪瓷缸。“东河村的房子……”
“已经纳入省级示范项目了。”周主任递给林舟份文件,“下周去邻县督查,他们说‘脱贫成效显著’,但有举报信说,迎检前把贫困户全藏到山里了。”他拍了拍林舟的肩,“带上你的眼睛和脑子,别信他们的汇报材料。”
林舟走出办公室时,看见李科被纪委的人带走了,手里还攥着那份《青溪督查方案》,边角被捏得发皱。走廊的公告栏里,贴着新的《督查工作纪律》,第一条是“实事求是,不隐瞒问题”。
回到宿舍,林舟给赵老栓发了条短信,附上厂房违规的处理意见。很快收到回复,是段视频——赵老栓和村民们正在新房上梁,红绸布上写着“共产党好”,声音洪亮得像敲锣。
他把视频设成屏保,又拿出老刘给的《酒桌辞令大全》,在扉页写下:“最好的辞令是真相。”窗外的月光落在书上,像东河村的石板路,清晰又踏实。
明天要去邻县督查,林舟把《扶贫项目验收规范》塞进包里,又带上了赵老栓给的花椒。他知道,接下来要面对的恐怕不只是虚假的汇报,还有藏在笑脸后面的猫腻,但只要想起东河村的钢筋和老乡的眼睛,就敢往任何地方去。
督查室的灯亮到很晚,林舟的影子投在墙上,和《邻县脱贫材料》重叠在一起,像幅正在修改的画。他要改的,不只是数字,还有那些被谎言盖住的真实——就像东河村的新房,总要把地基扎在实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