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一份报纸,竟引得京城万人空巷!
在这样狂热的舆论氛围之下,辩论日,终于到来了。
国子监大讲堂,座无虚席。
连国子监祭酒,这位名满天下的大儒,都亲自前来主持。
京中名士、各部官员、他国使节,凡是能来的,都来了。
所有人都想亲眼看看,这位搅动了满城风雨的南阳才子,究竟是何方神圣。
辩论开始。
王景等人显然是有备而来。
他们摒弃了意气之争,就儒家经典中的微言大义,以及当下朝廷的农商策论等问题,向谢远发起了狂风暴雨般的攻击。
问题一个比一个刁钻,一个比一个尖锐。
然而,谢远只是静静地站在台上。
无论对方抛出什么问题,他都信手拈来,轻松化解。
论经义,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不仅能说出出处,更能从一个全新的、他们从未想过的角度,去解读圣人之言,令人茅塞顿开。
论策论,他更是高屋建瓴,从历史到民生,从商业到军事,其见解之深刻,眼光之长远,让在场的许多官员都自愧不如。
他一个人,一张嘴。
对着王景等十数位京城才子的诘难,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几个回合下来。
王景等人,已经被驳得体无完肤,哑口无言。
他们额头上满是冷汗,脸色由红转白,由白转青,最后只能羞愧地低下头,彻底败下阵来。
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谢远却没有乘胜追击,更没有出言嘲讽。
他对着众人,深深一揖。
学问之争,非为口舌胜负,而在探求真理。
今日之辩,诸位师兄所言,亦有诸多可取之处。若能因此引发诸君一丝一毫的思考,那便算不虚此行了。
其风度,其气量,再次引来满堂喝彩。
此战之后,国子监内,再无人敢小觑谢远。
那些世家子弟,纵然心中不忿,也不得不承认,此人的才学,确实深不可测。
而寒门士子们,则彻底将他奉为了当之无愧的领袖。
谢远,在国子监,终于真正站稳了脚跟。
可麻烦,似乎永远不会放过他。
就在辩论结束的第二天。
北蛮使节团的副使,那位身材高大、眼神如鹰的拓跋宏,拿着一份崭新的《大离风华报》,径直找到了国子监祭酒。
他将报纸拍在桌上,嘴角挂着一丝冰冷的笑意。
祭酒大人,听闻贵国出了位奇才,不仅诗词无双,连这报纸都能办得风生水起。
他指着报纸上《三国演义》的连载,冷笑道:
我北蛮,不习文墨,只信奉实力。我这里,也有几个关于军国大事的实际问题,想在这报纸上,与这位谢才子,公开论上一论。
就是不知,他除了会讲故事之外,还敢不敢接我这来自草原的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