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镇的清晨总是带着几分凉意。林羽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望着远处朦胧的山影叹了口气。他今年刚满十六,却已经挑起了养家的重担。自从三年前父母在洪水中丧生,他就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小羽啊......屋里传来奶奶虚弱的呼唤。林羽连忙转身进屋,看见奶奶正费力地想从床上坐起来。她的脸色蜡黄,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
奶奶您别动,我来扶您。林羽三步并作两步跑到床前,小心翼翼地扶起奶奶。他能感觉到奶奶瘦骨嶙峋的身体在微微发抖。
药......奶奶指了指桌上的空碗。林羽心里一沉,昨天从王大夫那里抓的药已经吃完了,可奶奶的咳嗽却越来越严重。
我这就去镇上再抓些药来。林羽勉强挤出一个笑容,帮奶奶掖好被角。他摸了摸怀里的钱袋,里面只剩下几个铜板,连一副药都买不起。
走在去镇子的路上,林羽的眉头紧锁。他已经向村里所有人都借过钱了,可谁家都不宽裕。路过张员外家时,他犹豫再三还是敲开了大门。
又是你张管家的脸拉得老长,上次借的银子还没还呢!
林羽低着头:求您再借我二两银子,我奶奶病得厉害......
滚!张管家砰地关上了门。
太阳渐渐西沉,林羽拖着沉重的脚步往家走。他跑遍了整个镇子,连一文钱都没借到。想到奶奶痛苦的样子,他的眼眶不禁湿润了。
转过山脚时,林羽突然看见路边坐着一位白发老人。老人穿着朴素的灰布长衫,正悠闲地抽着旱烟。见林羽走近,老人抬起头来,露出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小伙子,为何愁眉不展啊老人的声音出奇地洪亮。
林羽本不想多说,但看着老人慈祥的面容,不知怎地就把自己的困境一股脑说了出来。
老人听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从怀中掏出一个小布包,递给林羽:这里面有一颗种子,你把它种在镇东那片荒地上,好生照料,或许能解你燃眉之急。
林羽接过布包,正想道谢,抬头却发现老人已经不见了踪影。他揉了揉眼睛,四下张望,山路上空无一人。
回到家,林羽把这事告诉了奶奶。奶奶虚弱地说:既是好心人相赠,不妨试试。
第二天天还没亮,林羽就带着锄头来到镇东的荒地。这里杂草丛生,土地贫瘠,多年来无人问津。他选了个向阳的位置,翻土施肥,小心翼翼地把种子埋了下去。
日复一日,林羽每天都会来照料这颗神秘的种子。第七天清晨,他惊讶地发现土壤裂开了一道缝隙,一株嫩绿的芽苗正顽强地钻出地面。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株植物生长速度快得惊人。短短三天就长到了林羽膝盖那么高,藤蔓开始向四周蔓延。又过了七天,藤蔓上结出了十几个金灿灿的果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林羽小心翼翼地摘下一个果子,沉甸甸的。他用牙齿轻轻一咬,差点硌掉了牙——这竟然是个纯金的果子!
消息很快传遍了清平镇。当晚,林羽家外围满了看热闹的人。他正忙着给奶奶煎药,突然听见外面一阵骚动。
把金果交出来!几个蒙面大汉踹开门闯了进来。为首的正是张员外的儿子张彪,他一把推开林羽,贪婪地盯着桌上的金果。
就在这危急时刻,一道灰影闪过,张彪突然惨叫一声,手中的刀当啷落地。那位赠种子的白发老人不知何时出现在屋内,手持一根乌木拐杖,威风凛凛地挡在林羽面前。
以多欺少,恃强凌弱,这就是你们张家的做派老人的声音不怒自威。
张彪恼羞成怒:老不死的,关你什么事他挥手示意手下一起上。
接下来的场景让林羽目瞪口呆。只见老人身形如鬼魅,拐杖舞得密不透风,三下五除二就把五六个壮汉打倒在地。张彪见势不妙,连滚带爬地逃走了。
多谢恩公相救!林羽拉着奶奶就要下跪。
老人连忙扶住他们:不必如此。老夫年轻时也曾受过他人恩惠,如今不过是效仿先贤罢了。
原来老人名叫白松,年轻时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铁拐白,行侠仗义多年。后来看透世事,隐居山林,专门寻找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在白松的建议下,林羽将部分金果变卖,不仅治好了奶奶的病,还翻新了房子。剩下的金果他交给了白松,希望能帮助更多像他这样的穷苦人。
白松欣慰地拍拍林羽的肩膀:好孩子,我没看错人。
在白松的引荐下,林羽结识了许多江湖义士。他们一起在清平镇办起了义学、药铺,帮助贫困的乡亲。渐渐地,镇上的风气为之一变,互帮互助蔚然成风。
三年后的春天,清平镇举办了盛大的庙会。街道两旁张灯结彩,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已经长大的林羽站在新建的学堂前,看着孩子们欢快地跑进跑出。
想什么呢白松不知何时站在了他身旁。
林羽笑道:我在想,若是当年没有遇到您,现在的我会是什么样子。
白松捋着胡须:帮助他人不在于金银多少,而在于一颗真诚的心。你能有今日,靠的是你自己的善念和坚持。
夕阳西下,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清平镇的传奇故事,就这样一代代流传了下去。
庙会结束后,林羽独自来到镇东的那片荒地。曾经种下神奇种子的地方,如今已经建起了一座小小的祠堂。他点上三炷香,恭敬地插在香炉里。
恩公,您看到了吗现在的清平镇,再没有人会因为没钱治病而发愁了。林羽轻声说道。微风吹过,香火轻轻摇曳,仿佛在回应他的话。
data-fanqie-type=pay_tag>
正当林羽准备离开时,祠堂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跌跌撞撞地跑进来,怀里紧紧抱着一个昏迷不醒的小女孩。
求求您,救救我妹妹!少年跪在地上,不住地磕头,她发高烧三天了,大夫说需要人参入药,可我......
林羽连忙扶起少年,仔细查看小女孩的情况。她面色潮红,呼吸急促,情况确实危急。
快跟我来。林羽抱起小女孩,带着少年往镇上跑去。
药铺里,王大夫诊完脉,摇头道:需要上好的山参,可咱们药铺的存货前几日都用完了。
林羽沉思片刻,突然想起什么:白老前辈去年赠我的那支老山参!他立刻跑回家,从箱底取出一个红布包裹。
当山参汤喂下去后,小女孩的呼吸渐渐平稳下来。少年泪流满面地又要下跪,被林羽一把拉住。
记住,在清平镇,没有人需要为救命而下跪。林羽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块木牌递给他,拿着这个去义学,会有人安排你们兄妹的食宿。
这一幕,都被站在药铺门外的白松看在眼里。他欣慰地点点头,转身消失在人群中。
第二天清晨,林羽正在整理义学的账本,一个伙计慌慌张张跑进来:林先生,不好了!张彪带着一帮人把咱们运药材的车队拦在城外了!
林羽立即带人赶到城门处。只见张彪带着二十多个家丁,正凶神恶煞地围着几辆马车。车上装的是要分发给各村的药材。
张彪,你这是做什么林羽沉声问道。
张彪冷笑:清平镇的地界,凭什么让外村人占便宜这些药材,我们张家要了!
眼看冲突一触即发,突然一个清朗的声音从城楼上传来:好大的口气!
众人抬头望去,只见白松负手而立,衣袂飘飘。更令人惊讶的是,他身后站着十几个身着各色服装的江湖人士,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铁拐白在此,谁敢造次一个虬髯大汉声如洪钟。
张彪脸色大变,他早就听说过这些江湖义士的厉害。在众人虎视眈眈之下,他只得灰溜溜地带着家丁撤退了。
当晚,义学的大院里摆了几桌酒席。白松向林羽介绍这些远道而来的朋友:有擅长医术的回春手柳三娘,精通农事的百谷先生方老,还有武艺高强的铁掌赵师傅......
他们都是听说清平镇的事迹后,自愿前来相助的。白松笑着说。
柳三娘接过话头:我们行走江湖,最见不得百姓受苦。林小哥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胸襟,实在令人敬佩。
就这样,清平镇的义举吸引了越来越多能人异士的加入。他们各展所长:柳三娘开设医馆,免费为贫苦百姓看病;方老指导农民改良耕作方法;赵师傅则教年轻人习武强身......
寒来暑往,五年过去了。曾经的贫困小镇如今焕然一新:整齐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田野里庄稼茁壮成长,学堂里传出朗朗读书声。
这年除夕,全镇人聚在祠堂前的大广场上庆祝。林羽站在台上,看着台下欢声笑语的人群,不禁感慨万千。
在想什么白松不知何时站在了他身旁。
林羽轻声道:我在想,如果当年那颗金果我只用来给自己谋利,现在的清平镇会是什么样子。
白松拍拍他的肩膀:善心就像那颗种子,种下去就会生根发芽。你看——他指向广场上的人群。
林羽顺着望去,只见当年他救下的那个少年,如今正在帮老人搬年货;曾经受过柳三娘救治的妇人,正在给孩子们分糖;就连当初跟着张彪作恶的几个家丁,也在忙着张灯结彩......
这一刻,林羽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改变,不在于金银财宝,而在于人心的向善。就像当年那颗神奇的种子,它最宝贵的不是结出的金果,而是种在人们心中的善良。
夜空中绽放出绚丽的烟花,照亮了整个清平镇。在这片光芒中,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个关于民间扶助的传奇故事,也将随着这璀璨的烟花,永远流传下去。
烟花散尽后的清晨,清平镇被一层薄雪覆盖。林羽推开窗户,发现镇上已经有不少人在扫雪。更令他惊讶的是,带头扫雪的竟是当年那个嚣张跋扈的张彪。
林先生早啊!张彪抬头看见林羽,竟然主动打招呼,我带着伙计们把主要街道都扫出来了,省得老人家走路滑倒。
林羽愣了一下,随即笑道:多谢张兄,有心了。
这时,一个小厮急匆匆跑来:林先生,白老先生请您过去一趟,说有要事相商。
林羽赶到白松居住的小院时,发现老人正在收拾行囊。见他进来,白松指了指桌上的信:刚收到飞鸽传书,北边三个县遭了雪灾,急需救援。
我这就去准备药材和粮食。林羽转身就要走。
白松叫住他:这次我打算带几个年轻人一起去,你也来吧。救灾如救火,正好让你见识下江湖儿女的义气。
三日后,一支三十多人的队伍冒着风雪出发了。除了白松、林羽和几位江湖人士外,还有十多个清平镇的青壮年,就连张彪也主动加入了队伍。
越往北走,灾情越严重。厚厚的积雪压垮了不少房屋,路边时常能看到冻得瑟瑟发抖的灾民。
前面就是受灾最重的平安县了。带路的向导指着远处说道。
进入县城,眼前的景象让林羽心头一紧:街道两旁挤满了无家可归的百姓,县衙门口的粥棚前排着长长的队伍,几个大夫正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为冻伤的灾民诊治。
白老前辈!您可算来了!平安县的李县令迎上来,激动地握住白松的手,药材和粮食都快用完了,我们实在是......
白松拍拍他的肩膀:别急,我们带了不少物资。林羽,你带人先去搭建临时住所;柳三娘,你去医馆帮忙;赵师傅,组织人手清理主要街道......
众人立刻分头行动起来。林羽带着清平镇的小伙子们,在县城空地上搭起了一排排简易木棚。张彪干得格外卖力,额头上的汗珠在寒风中冒着热气。
想不到你还有这手艺。林羽递给他一碗热汤。
张彪不好意思地笑笑:以前跟着家里的木匠学过。说来惭愧,要不是林先生和白老前辈不计前嫌,我现在可能还是个混账东西。
夜幕降临,忙碌了一天的众人在临时营地休息。突然,远处传来一阵嘈杂声。
不好了!城西的粮仓着火了!有人大喊。
林羽立刻带人赶去。只见一座大粮仓正冒着滚滚浓烟,火势已经蔓延开来。更危急的是,隔壁就是存放药材的仓库。
快救火!林羽抄起水桶就往前冲。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道白影从众人头顶掠过。只见白松手持铁拐,几个起落就跃上了粮仓屋顶。他运起内力,铁拐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竟将燃烧的茅草一片片挑飞出去。
还愣着干什么快传水!白松在屋顶喝道。
众人这才回过神来,立刻排成长队传递水桶。经过半个时辰的奋战,大火终于被扑灭了。虽然损失了一部分粮食,但药材仓库完好无损。
从屋顶下来的白松脸色苍白,身形有些摇晃。林羽连忙上前搀扶:前辈,您没事吧
白松摆摆手:无妨,年纪大了,内力消耗过度而已。说完却突然咳嗽起来,嘴角渗出一丝鲜血。
柳三娘急忙为他把脉,脸色渐渐凝重:白老哥,你的旧伤......
别声张。白松低声打断她,救灾要紧。
接下来的日子里,白松强撑着身体,继续指挥救灾工作。林羽注意到,老人的咳嗽越来越频繁,但他始终不肯休息。
一个月后,灾情终于得到控制。在返程的前夜,林羽端着一碗药来到白松的房间,却发现老人正在写什么东西。
前辈,该喝药了。林羽轻声道。
白松抬起头,露出慈祥的笑容:来得正好,我有东西要给你。
那是一本厚厚的册子,封面上写着《扶危济困录》。翻开来看,里面详细记录了数十年来白松帮助过的人和事,还有各种行善的经验和方法。
这是我毕生所学,现在交给你了。白松的声音有些虚弱,清平镇有你在,我很放心。
林羽心头涌起不祥的预感:前辈,您......
白松摆摆手: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记住,行善不在大小,贵在坚持。这本册子里的人,大多都是受过帮助后又去帮助别人的。善心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去的。
第二天清晨,众人准备启程时,发现白松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他的脸上带着平静的微笑,手里还握着那根陪伴他大半生的铁拐。
回到清平镇后,林羽在白松曾经最喜欢的那片山坡上建了一座亭子,取名传善亭。每年白松的忌日,都会有受过他恩惠的人前来祭拜。
岁月流转,当年的少年林羽也成了两鬓斑白的老者。一个春日的午后,他坐在传善亭里,看着山下繁荣的清平镇,对围坐在身边的孩子们讲述着那个关于神奇种子和江湖义士的传奇故事。
后来呢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眨着眼睛问。
林羽慈爱地摸摸她的头:后来啊,这个故事就传到了你们这里。现在,该由你们来写下新的篇章了。
夕阳的余晖洒在传善亭上,将亭柱上刻着的一行字映得格外清晰:善心一颗种,春风万里传。
春风拂过传善亭,檐角的风铃发出清脆的声响。林羽望着眼前这些天真烂漫的孩童,目光渐渐变得深远。他缓缓从怀中取出那本已经泛黄的《扶危济困录》,轻轻抚过封面上略显斑驳的字迹。
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本书里最珍贵的是什么吗林羽翻开书页,里面密密麻麻记载着无数姓名和事迹。一个小男孩踮起脚尖,指着其中一页说:是这个叫李大牛的人吗上面写他救了落水的母子。
林羽微笑着摇头:不,最珍贵的是这些故事背后传递的东西。他指向书页边缘那些细小的批注,那里记录着每个受助者后来又如何帮助他人的事迹。
就在这时,山下突然传来急促的钟声。这是清平镇遇到紧急情况时召集众人的信号。林羽神色一凛,立即带着孩子们往镇上赶去。
镇中心的广场上已经聚集了不少人。李镇长站在台阶上,面色凝重:刚收到急报,青河上游决堤,洪水三日内就会到达我们这里!
人群顿时骚动起来。青河决堤意味着清平镇将面临灭顶之灾。林羽快步上前:现在不是慌乱的时候。立即启动白老前辈当年制定的防洪预案!
随着林羽的指挥,镇上迅速行动起来。年轻力壮的负责加固堤坝,妇女们组织转移老弱病残,孩子们则帮忙搬运物资。更令人感动的是,周边几个村镇听说消息后,纷纷派人前来支援。
夜幕降临,抢险工作仍在继续。林羽站在堤坝上,望着不断上涨的河水,眉头紧锁。按照这个速度,现有的防御措施恐怕撑不过明天。
林老,您看这个!一个青年捧着本发黄的册子跑来。林羽认出这是白松留下的《扶危济困录》中的一页,上面详细记载着三十年前青河上游一处天然蓄水湖的位置和疏通方法。
快!组织一队人马上山!林羽立即下令。
黎明时分,当洪水来势汹汹地冲向清平镇时,上游蓄水湖的闸门及时开启,分流了大半水量。虽然仍有部分房屋被淹,但全镇百姓都安然无恙。
洪水退去后,清平镇人没有急着重建家园,而是立即派人前往下游受灾更严重的几个村镇支援。林羽亲自带队,带着粮食、药材和工匠们奔赴灾区。
在下游的永安村,林羽遇到了当年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如今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她正带着村里的妇女们为灾民煮粥。
林爷爷!她惊喜地跑过来,我们村受灾不重,大家就想着能帮一点是一点。
林羽欣慰地点头,从怀中取出《扶危济困录》:来,把你的名字也写上去。
姑娘郑重地接过笔,在最新的一页上写下:永安村村民集体救助下游灾民。在她之后,一个又一个参与救灾的人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事迹。
三个月后,清平镇的重建工作基本完成。在新落成的镇志馆里,专门设立了一个展厅,陈列着那本已经写满的《扶危济困录》和白松的铁拐。展厅正中央的墙上,刻着八个大字:善行不息,薪火相传。
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年近古稀的林羽站在传善亭前,将一本崭新的册子交给已经成为镇学堂先生的羊角辫姑娘。
这本《扶危济困录·续》就交给你了。林羽的声音有些沙哑,记住,真正的传奇不在于一个人做了多少善事,而在于他让多少人懂得了行善的意义。
姑娘双手接过册子,郑重地点头。在她身后,一群稚气未脱的学童正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这个神圣的仪式。
微风拂过,带来远处田野的清香。传善亭的风铃叮咚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关于善良与传承的永恒故事。而清平镇的传奇,仍在一代代人的手中继续书写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