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连绵起伏的山峦间,有座名叫清泉村的古村落。晨雾缭绕时,白墙黛瓦若隐若现,黄秋莲总在这时起身,将三炷香插进堂屋供奉的张天师像前的香炉里。青烟袅袅升腾,她脖颈上那尊翡翠观音吊坠随着动作轻轻摇晃,道教的虔诚与佛教的慈悲,在她身上奇妙地交织,如同她跌宕起伏却坚韧不拔的人生,见证着一个家族跨越世纪的风雨与荣光。
1930年,虚岁十六岁的黄秋莲梳着乌黑的长辫,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嫁进了邻村陈家。陈家的土坯房虽简陋,但丈夫陈木生勤劳憨厚,每日天不亮就扛着锄头下田,月亮高悬才披着星光归家。黄秋莲也没闲着,她把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条,织布、做饭、伺候公婆,手脚麻利得很。农忙时节,她会挎着竹篮去田间给丈夫送饭,看着丈夫狼吞虎咽的模样,嘴角总是不自觉地上扬。夜晚,煤油灯下,陈木生编着竹筐,黄秋莲纳着鞋底,偶尔抬头对视一眼,眼里满是柔情。
婚后的日子平淡又幸福,几年间,黄秋莲陆续生下一个儿子和四个女儿。孩子们清脆的啼哭声为这个农家小院增添了无尽生机,也让黄秋莲的生活更加忙碌。她常常一边抱着最小的女儿,一边教大女儿洗衣做饭;哄着哭闹的儿子入睡后,自己又借着月光缝补全家人的衣裳。虽然日子清贫,但一家人相互依偎,倒也其乐融融。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来得猝不及防。1939年的那个冬天格外寒冷,陈木生因常年的过度劳累,身体每况愈下。一个暴雨倾盆的深夜,他突然剧烈咳嗽,大口大口的鲜血染红了被褥。黄秋莲慌乱地抱着丈夫,在泥泞的山路上跌跌撞撞地奔向郎中家。雨幕中,她的哭喊被风雨淹没,怀里的丈夫身体却渐渐变得冰冷。
一夜之间,黄秋莲成了寡妇。五个年幼的孩子围在她身边,最小的女儿还在襁褓中嗷嗷待哺。家中没了顶梁柱,日子顿时没了指望。债主上门讨债,恶狠狠地拍着桌子:陈木生死了,债可不能一笔勾销,限你三日内把钱还清!亲戚们也冷眼相看,背后议论纷纷:一个女人家,带着五个拖油瓶,看她怎么活下去!黄秋莲咬着牙,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强撑着精神,将家中仅有的几亩薄田租给别人,自己则带着孩子们去山里采野果、挖野菜。
初春的山林里,寒意未消。黄秋莲背着竹篓,牵着年幼的孩子,在荆棘丛中寻找可食用的野菜。小女儿在背上哭闹不止,她只能轻声哼唱着童谣哄着。儿子懂事地帮她拨开树枝,却不小心被划伤了手臂,鲜血渗出。黄秋莲心疼地为儿子包扎伤口,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孩子,是娘没本事,让你们跟着受苦了。
为了多挣些钱,黄秋莲还学会了做芝麻糖。她起早贪黑地忙碌,天不亮就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地叫卖:卖芝麻糖咯,又香又甜的芝麻糖!稚嫩的女儿们也跟在她身后,用清脆的声音帮着吆喝。夏天,烈日炎炎,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冬天,寒风刺骨,她的双手被冻得通红皲裂。但每当看到孩子们吃到芝麻糖时满足的笑容,她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日子就这样艰难地过着,直到1942年李福生的出现。李福生也是个苦命人,前妻因病离世,留下两个女儿,大女儿李秀兰八岁,二女儿李秀梅才五岁。经人介绍,他与黄秋莲相识。第一次见面,黄秋莲正在灶台前烧火做饭,五个孩子在院子里嬉笑打闹。李福生站在门口,看着这个虽然贫苦却充满生气的家,心中泛起一阵温暖。他放下手中的猎物,挠挠头,有些局促地说:秋莲,我知道你一个人带着孩子不容易,要是不嫌弃,我愿意和你一起把孩子们拉扯大。我有力气,能干活,不会让孩子们饿着。黄秋莲抬起头,看着眼前这个朴实的男人,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她想起这些日子独自承受的艰辛,想起孩子们渴望父爱的眼神,终于轻轻点了点头。
婚后,黄秋莲和李福生相互扶持,日子渐渐有了起色。李福生把黄秋莲的五个孩子视如己出,每天天不亮就带着儿子陈冬生下地干活,教他犁田、播种:冬生,咱们庄稼人,就得把地伺候好了,这是咱们的根本。农闲时,他还会带着孩子们去山上打猎,改善生活。黄秋莲也对李福生的两个女儿关怀备至,亲手给她们做新衣服,教她们女红:秀兰、秀梅,咱们女孩子家,要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吃饭时,虽然饭菜简单,但欢声笑语不断。
1943年,黄秋莲又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李淑珍,也就是我的妈妈。这个新生命的到来,让这个重组的家庭更加完整,也让黄秋莲和李福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然而,生活总是充满挑战。战争年代,粮食短缺,黄秋莲和李福生想尽办法让孩子们吃饱。他们去山上挖野菜、葛根,在河里摸鱼抓虾。有一次,李福生在山上打猎时不小心摔下山坡,摔伤了腿。黄秋莲心急如焚,白天照顾丈夫和孩子,晚上就着月光编草鞋,拿到集市上去卖,换些粮食回来。
data-fanqie-type=pay_tag>
你千万要小心。
就在这样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艰难岁月里,黄秋莲却接连怀孕。她摸着微微隆起的肚子,满心无奈与担忧。邻居王婶劝她:秋莲啊,这日子都过成这样了,要不……话没说完,就被黄秋莲打断:婶子,这都是我的骨肉,我怎么舍得。
1945年,二儿子出生,黄秋莲给他取名李国平寓意着对国家早日渡过难关的期盼。孩子的啼哭声响彻破旧的屋子,可喜悦过后,现实的困境又摆在眼前。家里连米汤都快喝不上了,黄秋莲只能去河边挖些浮萍,掺着仅有的一点玉米面给孩子们煮粥。看着孩子们饿得直哭,她偷偷躲在角落抹眼泪,心中却暗暗发誓:再难也要把孩子养大。
紧接着,1947年三儿子出生,取名李解放;1949年四儿子出生,取名李建国。每添一个新生命,家里的负担就重一分。李福生拼了命地干活,白天地里干活劳作,,晚上去山里编竹器换钱。黄秋莲更是一刻不得闲,白天照顾孩子、操持家务,夜里就着月光纺线织布。
娘,我饿。小儿子李建国饿得直哭闹。黄秋莲把他搂在怀里,轻声哄着:乖,再忍忍,等爹回来就有吃的了。她看着其他几个孩子瘦得皮包骨头的模样,心如刀绞。突然想起后山还有些树皮,她咬咬牙,把孩子交给大女儿照顾,自己拿着斧头就往后山跑。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一家人靠着吃树皮、草根艰难度日。黄秋莲总是把少得可怜的食物先给孩子们吃,自己常常饿着肚子。有一次,她饿得头晕眼花,栽倒在灶台边,孩子们吓得直哭。李福生闻讯赶回来,抱着妻子,心疼得说不出话。黄秋莲却强撑着微笑:我没事,只要孩子们好好的就行。
1952年,小姨出生,取名李淑华。随着国家越来越稳定,生活也渐渐有了起色。黄秋莲和李福生看着膝下一群儿女,虽然日子依旧清贫,但心中满是欣慰。他们用自己的坚韧和爱,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天,也为这个大家庭的延续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孩子们在黄秋莲和李福生的悉心照料下渐渐长大。陈冬生娶了邻村的姑娘王桂兰,四个女儿也都嫁作人妇。李秀兰和李秀梅也出落得亭亭玉立,李秀兰嫁给了镇上的教师,李秀梅则嫁给了同村的青年。随着孙辈的相继出生,黄秋莲的脸上笑容更多了。她抱着白白胖胖的孙子,笑得合不拢嘴:咱们家后继有人啦!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清泉村时,黄秋莲的孩子们也紧跟时代步伐。陈水生带着家人承包了村里的果园,种上了橘子、柚子;大女儿陈淑芳开了一家小卖部,生意红火;李秀兰的丈夫调动工作,一家人搬到了县城。黄秋莲虽然年事已高,但依旧闲不下来,她在院子里种满了蔬菜,还养了几只鸡。每当孩子们回家,她就会杀只鸡,做上一桌丰盛的饭菜。饭桌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讲述着各自的生活,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院子里。
妈,您还记得二弟他们偷鸡被追着打的事吗我妈李淑珍往八仙桌上摆着碗筷,忽然笑着问正在择菜的黄秋莲。老太太布满皱纹的脸上立刻绽开笑容,浑浊的眼睛里泛起光亮,咋不记得那几个混小子,能把天捅出个窟窿来!
那是七十年代初的夏天,二舅李国平、三舅李解放和小舅李建国正是最调皮捣蛋的年纪。自然灾害虽已过去,但家家户户依旧清贫,村里的老母鸡下的蛋,都是要攒着换盐巴的金疙瘩。那天晌午,三个半大孩子蹲在村口老槐树下,瞅着隔壁王大爷家鸡窝里正在下蛋的老母鸡,馋虫一下子就勾起来了。
要不……咱们弄只鸡吃二舅搓着衣角,咽了咽口水。三舅眼睛瞪得溜圆:被发现要被打死的!可话虽这么说,小眼神却一直往鸡窝瞟。最小的小舅把破草帽往头上一扣:怕啥!我去引开王大爷,你们俩抓鸡!
计划很快实施。小舅故意跑到王大爷家门口,扯着嗓子大喊:您家牛跑啦!王大爷急得丢下手里的活计就往外冲。二舅和三舅猫着腰冲进鸡窝,伸手就去抓那只老母鸡。谁知道老母鸡受惊,咯咯哒地扑棱着翅膀满院子乱窜,还把鸡蛋弄碎了!等王大爷反应过来折回家刚刚好发现二舅手上抱着鸡,三舅手上还有几根鸡毛没有及时丢掉!
好哇!李家人竟出小偷!王大爷抄起竹竿追了三条街。三个孩子连滚带爬跑回家,黄秋莲刚从田里回来,就看见儿子们被追得屁滚尿流。她二话不说,抄起扫帚先把三个孩子拦在院里,转身赔着笑脸给王大爷道歉,又翻出攒了半个月的鸡蛋赔罪。等王大爷走后,黄秋莲气得浑身发抖:跪下!家里是饿着你们了还是咋的偷东西的手,该打!说着就用扫帚疙瘩往孩子们屁股上招呼,二舅他们哭得震天响,倒是躲在门后的小姨李淑华吓得直抹眼泪,偷偷把藏在怀里的半块红薯塞给小舅。
这些调皮事在孩子们的成长中不过是小插曲,更多时候,他们是黄秋莲和李福生的好帮手。天不亮,二舅就扛起锄头跟着李福生去田里,三舅牵着老黄牛往后山走,小舅背着比自己还高的竹篓去砍柴,小姨则留在家里帮黄秋莲烧火做饭、照看鸡鸭鹅和喂猪!
后山的清晨,露水还挂在草叶上。三舅把牛绳系在老歪脖子树上,就和小舅在山坡上嬉闹起来。快看!野莓子!小舅突然指着灌木丛大喊。两人扑过去,也不管莓子上沾着露水,狼吞虎咽地往嘴里塞,汁水染红了嘴角。正吃得开心,那头老黄牛却挣开绳子,闯进了隔壁刘婶家的菜地。等他们发现时,刘婶正举着锄头追过来,三舅顾不上擦嘴,撒腿就去追牛,小舅则被刘婶揪住衣领:小兔崽子,把你妈叫来!
黄秋莲赶到时,一边给刘婶赔不是,一边用袖口给小舅擦脸:你这混小子,吃个野莓子都能惹祸!说着从兜里掏出个冷红薯塞给刘婶,妹子,对不住,明儿我给你送筐青菜来赔。回家路上,小舅蔫头耷脑地跟在后面,黄秋莲却突然笑了:傻小子,下次摘莓子记得给我带点,我也馋。
小姨李淑华虽然年纪小,却格外懂事。她常挎着小竹篮去溪边洗菜,溪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她扎着红头绳的小辫子。有次她在溪边发现一窝野鸭蛋,兴奋地跑回家告诉黄秋莲。黄秋莲摸着她的头说:淑华乖,咱们把蛋放回去,等小鸭子孵出来,多热闹。小姨虽有些舍不得,还是听话地把蛋送了回去,后来每次路过溪边,都要踮着脚看看小鸭子有没有出生。
农忙时节,全家人都要下地干活。小姨负责给田里的人送饭,她把饭篮挎在胳膊上,走在田埂上像只欢快的小雀。爹!娘!吃饭啦!她脆生生的喊声一响起,正在插秧的黄秋莲直起腰,捶了捶酸痛的背,笑着说:还是我家爱华贴心。二舅他们却顾不上说话,抓过糙米饭团就往嘴里塞,三舅边吃边含糊不清地说:饿死我了,比偷鸡那回还饿!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冬天来临时,一家人围坐在土灶前烤火。黄秋莲把晒干的红薯片分给孩子们,二舅会讲在镇上听来的新鲜事,三舅和小舅抢着说谁砍的柴更多,小姨则依偎在黄秋莲怀里,听她讲张天师和观音菩萨的故事。火苗噼啪作响,映着每个人红扑扑的脸,屋外寒风呼啸,屋内却满是温暖。
二舅陈建国从小就对机械着迷,经常把家里的闹钟、收音机拆了又装。成年后,他在镇上开了一家修车铺。铺子不大,却收拾得井井有条,墙上挂满了扳手、钳子等工具。陈师傅,我家拖拉机坏了!老二我摩托车打不着火了!不管是乡亲们的农用机械,还是街坊的摩托车、电动车,二舅都能手到病除。有时遇到老人家没钱修,他摆摆手:小事,修好能用就行!靠着精湛的手艺和实在的人品,二舅的修车铺生意越来越好,后来还扩大店面,雇了两个徒弟。他早早娶了邻村的媳妇,如今他曾孙都都上小学了,一家人其乐融融。
三舅陈跃进则成了一名公交车司机。每天清晨五点,当整个城市还在沉睡,他就已经来到停车场,仔细检查车辆状况。手握方向盘的三舅,眼神专注又坚定,将一趟趟乘客安全送达目的地。开公交车责任重大,容不得半点马虎。三舅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为人热情,遇到老人上车,总会耐心等对方坐稳;碰上问路的乘客,也会详细地指路。有次车上一位乘客突发疾病,三舅二话不说,直接把车开到了医院,还帮忙把人送进急诊室。这件事被当地报纸报道后,三舅成了明星司机,但他只是憨厚地笑着:这都是应该做的。三舅的妻子在超市工作,夫妻俩一个早出,一个晚归,却把小家庭经营得温馨和睦,还在县城买了一套大三居室的房子。
小舅陈兴旺是家里最敢闯的。改革开放的浪潮涌来时,他辞去了工厂的工作,带着东拼西凑的几千块钱,跑到城里做起了生意。一开始,他在菜市场摆摊卖水果,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那时候,凌晨两点就得去批发市场进货,为了抢点好货,得和人挤破头。小舅回忆起创业初期,感慨万千。但他脑子活,很快发现卖海鲜利润更高,便转战海鲜市场。从摆摊到租门面,从小店面到大商铺,小舅的生意越做越大。如今,他在城里拥有多家海鲜连锁店,还在海边承包了养殖场。但不管多忙,每个月他都会抽空回清泉村,给黄秋莲带最新鲜的海鲜,陪老人唠嗑。没有爹妈当年的坚持,哪有我今天的好日子。小舅常对儿女们说。
我妈陈淑珍则成了一名裁缝。小时候,她看着黄秋莲一针一线为家人缝补衣裳,便对这门手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年后,她在镇上开了一家裁缝店,量尺寸、裁布料、踩缝纫机,样样精通。淑珍做的衣裳,穿着合身又好看!顾客们的夸赞让她干劲十足。从简单的裤子、衬衫,到复杂的婚纱、唐装,我妈都能做得精致漂亮。她和我爸经人介绍相识,婚后生下我和弟弟。靠着裁缝店的收入,我们家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后来在县城买了房子,把黄秋莲接去住了好一阵子。
岁月如梭,黄秋莲的头发渐渐花白,脸上的皱纹也越来越深,但她的精神矍铄。她时常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给曾孙辈们讲述过去的故事。那时候啊,咱们连饭都吃不饱,现在的日子多好啊,你们可要好好珍惜……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眼中满是好奇和崇拜。
2020年,黄秋莲老人家106岁迎来了她人生中的大喜日子——六世同堂。因为这一天我大舅19岁的曾孙媳妇给他添了个男丁!这意味着外婆六世同堂!清泉村热闹非凡,老李家老陈家的院子里张灯结彩,亲朋好友们纷纷前来祝贺。黄秋莲穿着崭新的红色唐装,坐在正厅的太师椅上,看着满堂的儿孙,泪水模糊了双眼。她的玄孙们排着队给她磕头拜年,一声声太奶奶叫得她心花怒放。
大孙子陈小明端起酒杯,激动地说:太奶奶,感谢您这么多年的辛苦付出,没有您,就没有我们这个大家庭。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其他儿孙们也纷纷举杯,向黄秋莲表达敬意和祝福。黄秋莲颤抖着双手接过酒杯,哽咽着说:只要你们都好好的,我就心满意足了……
如今,黄秋莲已是112岁高龄,但她依旧每天清晨虔诚地向张天师上香,保佑着这个她用一生心血守护的大家庭。在她的影响下,家族里的每个人都懂得珍惜亲情,互帮互助。每逢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无论多远,大家都会赶回家团聚。院子里的老槐树见证了这个家族的兴衰变迁,而黄秋莲,就像一棵根深蒂固的大树,用她的坚韧和慈爱,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子孙,让这个六世同堂的大家庭枝繁叶茂,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