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甄嬛重生之阖家新篇 > 第一章

第一章:血泪重生
腥甜的血沫顺着嘴角溢出,甄嬛蜷缩在冷宫潮湿的地面上,耳边回荡着皇后的冷笑。她死死攥着胧月留下的香囊,看着屋顶漏下的雨帘,绝望与悔恨如毒蛇般啃噬着心脏。前世,她信错了皇后的伪善,轻信了安陵容的假意,更错把帝王恩宠当作真心,最终害得父亲惨死狱中,自己也落得如此下场。
娘娘,您醒醒!流朱带着哭腔的声音突然在耳边响起。甄嬛猛地睁开眼,熟悉的雕花床顶映入眼帘,窗棂外透进的晨光洒在绣着并蒂莲的帐幔上。她颤抖着摸向脸颊,没有溃烂的毒疮,也没有干涸的血迹——她竟回到了初入宫时!
小主,您怎么出了这么多汗莫不是着了凉流朱端着铜盆进来,目光里满是担忧。甄嬛死死抓住她的手腕,声音发颤:今日何日我……我可饮过避子汤
流朱被问得愣住:小主说什么胡话今儿是入宫第三日,您身子不适,连晚膳都没……话音未落,甄嬛已跌跌撞撞冲向妆奁,颤抖着翻开暗格。果然,那包藏在胭脂盒底的褐色药粉还在——正是前世皇后送来的避子汤。
快,把这东西扔了!甄嬛将药粉塞进流朱手中,指甲几乎掐进掌心。她倚着桌案,前世种种如走马灯般闪过:眉姐姐假孕被禁足、安陵容用香害她小产、父亲被瓜尔佳氏构陷……每一幕都像利刃剜心。这一世,她定要改写命运,护好家人。
第二章:暗潮初涌
碎玉轩外,秋雨淅淅沥沥。甄嬛捧着书卷,目光却落在窗外的槿汐身上。前世,她因误信皇后,疏远了这个忠心耿耿的宫女。此刻,她叫来槿汐,屏退众人后轻声道:你可知,这宫里最可怕的不是华妃
槿汐瞳孔微缩,很快恢复平静:娘娘聪慧,想必已看透皇后的真面目。甄嬛一怔,原来槿汐早有察觉。她握住槿汐的手:从今日起,我们步步为营。你去打听,皇后宫里近日可与太医有往来
与此同时,甄府内,甄远道突然从噩梦中惊醒。梦里,他看到女儿被人推入井中,血染红了整个紫禁城。老爷,您怎么了夫人惊醒问道。甄远道抹去冷汗,心中涌起不祥的预感:明日一早,我便进宫求见皇上,定要探探嬛儿的安危。
次日,御书房内,甄远道刚要开口,皇上已先道:甄卿,朕听闻莞贵人近日称病避宠,可是对朕有怨言甄远道心中一紧,立即跪地:皇上明鉴,小女自幼体弱,实无他意。恳请皇上准臣女之妹玉姚入宫陪伴,臣不胜感激。
皇上思忖片刻,颔首应允。甄嬛得知妹妹入宫的消息时,正对着铜镜描眉。玉姚的到来,将是她在后宫的重要助力。她放下眉笔,对镜冷笑——皇后,这一局,该换我先走棋了。
第三章:将计就计
御花园的枫叶红得似血。甄嬛带着玉姚漫步时,迎面撞见安陵容提着花篮走来。姐姐!安陵容眉眼含笑,这是新采的桂花,特意给姐姐送来。
甄嬛盯着她指尖若有若无的浅黄粉末,前世她正是用这掺了麝香的桂花,害得自己小产。劳烦妹妹费心。她接过花篮,转手递给玉姚,只是我近日闻不得花香,妹妹替我收着吧。
安陵容脸色微变,很快恢复如常。待她离开,玉姚皱眉道:姐姐,这桂花……扔了。甄嬛目光冰冷,从今日起,但凡陵容送来的东西,一概不要。
当夜,甄嬛故意在皇上面前弹奏《长相思》,曲调婉转哀伤。皇上果然被吸引,次日便驾临碎玉轩。嬛嬛为何如此悲切皇上握住她的手。甄嬛垂泪:臣妾听闻江南水患,百姓流离失所,心中不忍。
皇上叹息:朕亦为此事烦忧。甄嬛趁机呈上早已备好的治水策论:臣妾斗胆,若以工代赈,兴修水利,或许可解燃眉之急。皇上展开策论,眼中满是赞赏:没想到嬛嬛竟有如此见识!
消息传到景仁宫,皇后捏碎了手中的茶盏:好个甄嬛,竟敢在皇上面前卖弄!剪秋低声道:娘娘,不如……不急。皇后阴笑,先让她尝尝甜头。
第四章:毒计破解
十月十五,皇上在圆明园设宴。甄嬛扶着微微隆起的小腹,特意选了离华妃较远的位置。前世,她就是在此处被曹贵人设计,遭华妃罚跪致小产。
莞贵人这是有喜了曹贵人笑意盈盈地靠近,手中托着精致的点心,这是臣妾特意准备的栗子糕,最是养胎。
甄嬛盯着她袖口露出的红麝串,心中警铃大作。她接过糕点,突然笑道:妹妹的心意本宫心领了,只是这糕点……她转头对玉姚使了个眼色,玉姚会意,立刻唤来宫女:去,把这糕点送给慎刑司的苏公公,就说莞贵人念他辛苦。
曹贵人脸色骤变,支吾道:这……这恐怕不妥……有何不妥甄嬛笑意不达眼底,苏公公整日为皇上操劳,吃些点心也是应该的。
不多时,慎刑司传来消息:苏公公吃了糕点后腹痛难忍,太医诊断为中毒。皇上勃然大怒,下令彻查。甄嬛跪在地上,声泪俱下:皇上,臣妾不知何处得罪了曹姐姐,竟要如此害臣妾的孩子……
曹贵人被押上时,浑身颤抖。在证据面前,她不得不供出是受华妃指使。华妃当场被褫夺封号,降为答应。皇后看着甄嬛被皇上心疼地扶起,指甲深深掐进掌心——这个曾经的棋子,如今竟成了最棘手的对手。
第五章:暗流汹涌
华妃倒台后,后宫看似恢复平静,实则暗流更加汹涌。皇后表面上对甄嬛关怀备至,命人送来了各种滋补品,还时常派人来碎玉轩嘘寒问暖,但甄嬛深知,这不过是皇后的缓兵之计,她在等待下一次出手的机会。
一日,安陵容前来探望甄嬛。她穿着素淡的衣裳,眼中含泪,拉着甄嬛的手道:姐姐,陵容真是没想到,姐姐竟遭此劫难。都是陵容不好,没能在姐姐身边护着姐姐。
甄嬛看着安陵容楚楚可怜的模样,心中冷笑。前世,正是这个看似柔弱的妹妹,在自己失宠时投靠了皇后,用各种阴毒手段陷害自己。她轻轻拍了拍安陵容的手,语气温柔:妹妹说的哪里话,你我姐妹情深,如今我有皇上和家人的照顾,一切都好。只是妹妹在宫中,也要多加小心才是。
安陵容心中一紧,总觉得甄嬛的话里有话。但她很快恢复如常,又说了些体己话,便告辞离开了。甄嬛望着安陵容离去的背影,眼神逐渐冰冷。她叫来槿汐,低声吩咐:去查查安陵容近日与何人来往,尤其要注意她宫里的香料来源。
与此同时,甄府中,甄远道也没闲着。他通过在朝中的关系,得知皇后一党正在暗中搜集甄家的把柄,企图扳倒甄家。甄远道立刻修书一封,派人连夜送入宫中,告知甄嬛此事。
甄嬛收到父亲的信后,眉头紧皱。她深知,皇后这是要从宫外入手,断了自己的后路。她握紧拳头,心中暗暗发誓,绝不能让皇后得逞。她叫来玉姚和槿汐,三人商议许久,终于定下了一个计策。
data-fanqie-type=pay_tag>
第六章:步步为营
甄嬛以养胎为由,深居简出,但在暗中却密切关注着后宫和前朝的动向。她让玉姚以探望姐姐为名,时常出宫与父亲联系,传递消息。
一日,玉姚回宫后,带来了一个重要消息:皇后的父亲犯了贪污之罪,被人抓住了把柄。甄嬛眼中闪过一丝狠厉,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她立刻修书一封,让玉姚交给父亲,让父亲联合朝中正直之士,参奏皇后之父。
在甄嬛的运作下,朝中弹劾皇后之父的奏折如雪片般飞到了皇上的案头。皇上大怒,下令彻查此事。皇后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她多次在皇上面前为父亲求情,但皇上正在气头上,根本听不进去。
皇后见求情无果,便把主意打到了甄嬛身上。她亲自来到碎玉轩,一改往日的端庄,拉着甄嬛的手哭道:妹妹,你一定要救救本宫的父亲。你也知道,本宫父亲一生清廉,定是遭人陷害。妹妹若能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本宫感激不尽。
甄嬛心中冷笑,面上却做出为难的样子:姐姐这是说的哪里话,妹妹哪有那么大的面子。况且皇上一向公正,定会查明真相。姐姐还是宽宽心,耐心等待吧。
皇后碰了一鼻子灰,心中对甄嬛更加怨恨。她回到景仁宫后,与剪秋商议,决定孤注一掷,用最狠的手段解决甄嬛。
第七章:生死危机
皇后暗中联系了太医院的卫临,许诺给他高官厚禄,让他在甄嬛生产时动手脚。卫临心中虽有犹豫,但在皇后的威逼利诱下,最终还是答应了。
很快,甄嬛到了临盆的日子。碎玉轩内,产婆和宫女们忙得团团转。皇后也来到了碎玉轩,表面上是来探望,实则是来确保计划顺利进行。
生产过程异常艰难,甄嬛疼得几乎昏厥过去。就在这时,卫临端着一碗汤药进来,说是能助产。甄嬛看着卫临躲闪的眼神,心中警铃大作。她想起前世,自己也是在生产时喝了一碗奇怪的汤药,之后便昏迷不醒,孩子也险些保不住。
甄嬛强撑着最后一丝力气,打翻了汤药。皇后脸色一变,急忙说道:妹妹这是何意卫太医这是为你好啊。甄嬛虚弱地看着皇后,冷笑道:好皇后姐姐的好意,妹妹可不敢消受。来人,把卫临给我拿下!
原来,甄嬛早已让槿汐暗中监视卫临,发现了他与皇后的勾结。很快,侍卫们冲进来,将卫临带走。皇后见事情败露,还想狡辩,但在证据面前,她百口莫辩。
皇上得知此事后,龙颜大怒。他不仅严惩了卫临,还对皇后禁足,收回了她管理六宫的权力。甄嬛历经生死,终于平安产下了一位公主,皇上大喜,晋封她为贵妃。
第八章:雷霆反击
皇后被禁足后,甄嬛并未放松警惕。她深知,只要皇后还在,就始终是个威胁。她开始着手搜集皇后多年来的罪证,包括谋害皇嗣、打压妃嫔、结党营私等。
在甄嬛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宫女太监站出来指认皇后的罪行。就连安陵容,在看到皇后失势后,为了自保,也将皇后让她用香料害人的事情说了出来。
皇上看着如山的铁证,对皇后彻底失望。他下旨废黜皇后,将其打入冷宫。皇后被带走时,状若疯癫,她指着甄嬛尖叫道:甄嬛,你不得好死!甄嬛冷冷地看着她,心中没有一丝怜悯。
解决了皇后,甄嬛并未停下脚步。她开始在后宫推行新政,整顿风气,善待妃嫔和下人。在前朝,她让父亲甄远道举荐贤才,打击贪官污吏。在她的努力下,后宫和前朝都焕然一新。
而安陵容,虽然供出了皇后的罪行,但她曾经害过甄嬛,终究无法得到原谅。甄嬛念及往日情分,没有杀她,只是将她禁足在延禧宫,让她在孤独中度过余生。
看着日益繁荣的后宫和蒸蒸日上的甄家,甄嬛抱着女儿,站在宫墙之上,心中感慨万千。这一世,她终于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改写了命运,护住了家人,也站在了权力的巅峰。
第九章:新敌暗生
皇后倒台后,后宫表面风平浪静,实则各方势力暗流涌动。祺嫔瓜尔佳氏仗着父亲在朝中得势,开始频繁在皇上面前争宠,还处处与甄嬛作对。她不仅在妃嫔中散布甄嬛恃宠而骄的谣言,更是暗中勾结朝中瓜尔佳一族的官员,企图在朝堂上给甄家施压。
一日,甄嬛带着胧月在御花园散步,正巧遇上祺嫔带着一群宫女耀武扬威地走来。哟,这不是贵妃娘娘吗祺嫔阴阳怪气地说道,整日抱着孩子在这御花园晃悠,也不腻得慌
甄嬛神色淡然,不紧不慢地回应:妹妹有所不知,这御花园的景色,最能让人心静。倒是妹妹,如此张扬,莫要惊扰了皇上处理政务才好。
祺嫔被噎得说不出话,脸色涨得通红,恶狠狠地瞪了甄嬛一眼,甩着帕子离去。甄嬛望着她的背影,心中明白,这只是个开始。她叫来玉姚,低声吩咐:去查查祺嫔父亲最近的动向,还有她与朝中官员的往来书信。
与此同时,甄远道在朝堂上也感受到了压力。瓜尔佳鄂敏等人处处与他作对,在一些重要政务上故意刁难,还在皇上面前弹劾甄家势力过大,有结党营私之嫌。甄远道立刻修书入宫,将此事告知甄嬛。
第十章:针锋相对
收到父亲的信后,甄嬛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她决定主动出击,寻找机会扳倒瓜尔佳氏。恰逢此时,边疆战事吃紧,瓜尔佳鄂敏自告奋勇,请求带兵出征,想要借此立功,打压甄家。
甄嬛得知消息后,暗中让玉姚联系父亲,让父亲在朝中联合其他大臣,建议皇上派遣可靠之人与瓜尔佳鄂敏一同出征,以便监视其行动。同时,她又通过北静王的关系,获得了一些边疆的情报。
瓜尔佳鄂敏带兵出征后,甄嬛利用手中的情报,揭露了他在军中克扣军饷、中饱私囊的罪行。皇上大怒,下旨彻查。最终,瓜尔佳鄂敏因罪被革职查办,瓜尔佳氏在朝中的势力瞬间土崩瓦解。
祺嫔得知父亲获罪的消息后,如遭雷击,跑到甄嬛宫中哭闹撒泼:甄嬛!你好狠的心!是你害了我父亲,我与你不共戴天!
甄嬛神色冰冷,命人将祺嫔拖了出去:祺嫔以下犯上,扰乱宫闱,即日起禁足储秀宫,没有本宫的命令,不得踏出宫门半步!
第十一章:暗流汹涌
扳倒瓜尔佳氏后,甄嬛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却没想到更大的危机正在逼近。安比槐因贪污受贿被揭发,安陵容为了救父亲,竟铤而走险,再次与皇后党羽残余势力勾结,企图在后宫掀起风浪,以此来威胁皇上赦免安比槐的罪行。
安陵容先是在后宫中散布谣言,说甄嬛的女儿胧月并非皇上亲生,而是与温实初有染。谣言如野火般迅速蔓延,后宫中人心惶惶,就连皇上也听到了一些风声,心中不免起了疑窦。
甄嬛得知谣言后,又气又急。她深知这是安陵容的阴谋,目的就是要让自己失宠。她强压下心中的怒火,开始冷静地收集证据,准备反击。她让槿汐去寻找当年接生胧月的产婆,又让玉姚联系父亲,在朝堂上揭露安比槐的罪行,让皇上看清安陵容的真面目。
第十二章:真相大白
在甄嬛的努力下,当年接生胧月的产婆被找到,她在皇上面前发誓,胧月确是皇上亲生。同时,甄远道在朝堂上呈上了安比槐贪污受贿的确凿证据,安比槐被依法严惩。
安陵容见阴谋败露,彻底绝望。她来到甄嬛宫中,眼神空洞地看着甄嬛:姐姐,我输了,输得一败涂地。从入宫的那一刻起,我就注定是个笑话。
甄嬛看着曾经的姐妹如今这般模样,心中也有些感慨,但想起她曾经的所作所为,语气依然冰冷:陵容,这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选择。若你当初能坚守本心,又何至于此
安陵容惨笑一声,回到延禧宫后,服毒自尽。皇上得知此事后,虽有些惋惜,但也对甄嬛的清白深信不疑,对她更加宠爱。
经过这一系列的风波,甄嬛在后宫的地位更加稳固。她继续用心经营着后宫,善待每一位妃嫔,还时常教导胧月要善良仁爱。而甄家在父亲甄远道的治理下,也越发繁荣昌盛。甄嬛看着这来之不易的一切,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自己终于实现了重生的愿望,护住了自己想要守护的一切。
第十三章:宫闱新局
安陵容自尽后,后宫短暂的平静被祺嫔的疯癫打破。禁足中的祺嫔日夜哭闹,竟在一个雨夜撞墙而亡,瓜尔佳氏一族彻底覆灭。这场风波过后,新晋的叶澜依进入众人视线。她性子冷傲,不屑于后宫争宠,却因驯养御马的独特才能被皇上看中。甄嬛敏锐察觉到叶澜依眼中藏着的恨意,派人暗中查探,发现她与圆明园驯马女青樱来往密切,而青樱正是乌拉那拉氏旁支之女,对皇后被废一事耿耿于怀。
娘娘,这叶答应怕是个隐患。槿汐捧着刚收集的情报,神色凝重。甄嬛轻抚着胧月的发顶,目光落在窗外摇曳的海棠花上:既然是把刀,就看握在谁手里。明日让胧月去驯马场,就说本宫想让公主学学骑马。
胧月与叶澜依的相遇堪称戏剧性。五岁的小公主奶声奶气地请求叶澜依教她骑马,那双与甄嬛相似的杏眼里满是真诚。叶澜依看着胧月,仿佛看到了曾经纯真的自己,鬼使神差地应下了请求。甄嬛随后常带着点心去看望学骑马的女儿,一来二去间,与叶澜依渐渐熟络。当叶澜依得知甄嬛曾暗中救助过她在宫外的义父时,心中的防备彻底瓦解,成了甄嬛在后宫的又一助力。
第十四章:朝堂惊变
前朝风云再起,年羹尧旧部夏刈蛰伏多年,竟联合准噶尔部制造边疆动乱,企图为年氏一族复仇。更可怕的是,夏刈买通了掌管京城防务的九门提督,准备里应外合发动政变。甄远道在密探的情报中发现端倪,连夜修书入宫。
甄嬛收到信时,皇上正带着一众嫔妃在圆明园避暑。她当机立断,以胧月突发急病为由,将皇上留在碎玉轩。同时,让玉姚女扮男装混出圆明园,将密信交给北静王。北静王收到消息后,亲自率领王府私军控制九门,又联合忠诚于皇室的将领赶赴边疆平乱。
三日后,夏刈谋反的消息传来,皇上惊出一身冷汗。他握着甄嬛的手感慨道:若不是嬛嬛机警,朕险些铸成大错。经此一役,甄远道因护驾有功晋升为内阁大学士,甄家权势更胜从前。而甄嬛也被晋封为皇贵妃,代行皇后职权,执掌六宫事务。
第十五章:暗流涌动
看似稳固的局势下,新的危机悄然滋生。太后身边的竹息姑姑突然告老还乡,临行前却将一个神秘的锦盒交给了齐妃之子三阿哥。锦盒内藏着一份先帝遗诏,暗示三阿哥才是皇位的正统继承人。三阿哥本就对太子之位觊觎已久,在老师崔槿汐的兄长崔诚的怂恿下,开始暗中结党营私。
甄嬛在整理内务府账目时,发现三阿哥的毓庆宫每月都有巨额支出,怀疑其中有诈。她以检查皇子功课为由,亲自前往毓庆宫。在书房的暗格里,竟发现了三阿哥与朝中大臣往来的密信,信中商议着如何架空皇上、提前登基。
娘娘,这可是弑君谋逆的大罪!玉姚看着密信,脸色煞白。甄嬛却异常冷静,将密信重新放回原处:先不要打草惊蛇。去告诉北静王,让他密切关注三阿哥的动向。
第十六章:雷霆手段
甄嬛选择在中秋家宴上揭露真相。当三阿哥当众拿出那份所谓的先帝遗诏时,北静王带着禁军突然闯入,将崔诚等党羽一网打尽。皇上看着被押走的儿子,痛心疾首,下旨将三阿哥贬为庶人,永禁宗人府。
处理完三阿哥之事,甄嬛并未就此罢手。她深知太后当年默许皇后恶行,如今又纵容孙子谋反,留着始终是个隐患。她在太后病重时,拿出了当年皇后毒害纯元皇后的完整证据链,包括皇后身边老嬷嬷的临终遗言、太医院的旧病历。太后看着证据,一口气没上来,当场病逝。
至此,甄嬛终于扫清了所有障碍。皇上身心俱疲,渐渐将朝政托付给甄嬛处理。她效仿武则天垂帘听政,推行新政,减免赋税,重用贤才,将大清朝治理得井井有条。多年后,胧月公主下嫁北静王世子,而甄嬛的幼子则被立为太子,继承大统。
站在太和殿的最高处,甄嬛望着万里江山,终于露出了释然的笑容。她用两世的血泪,换来了阖家平安、王朝兴盛,这一次,她真正成为了这紫禁城的主人,也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第十七章:暗流又起
太子年满十六,开始参与朝政。朝堂上,以礼部尚书马国成、户部侍郎赵德海为首的官员,表面上对太子毕恭毕敬,暗中却结党营私,企图在太子登基后掌控朝局。他们四处散布谣言,称太子性格软弱,难以担起治国大任,同时拉拢各方势力,壮大自己的羽翼。
甄嬛敏锐察觉到了这股暗流。一日,她在批阅奏折时,发现多份奏折都在弹劾甄家势力过大,言辞犀利,直指甄远道。她冷笑一声,心中明白,这是有人想借甄家来打压太子,进而削弱自己的影响力。
传旨,宣太子、甄远道、北静王明日入宫议事。甄嬛放下奏折,对槿汐说道。第二日,几人齐聚御书房。甄嬛将那些弹劾的奏折扔在桌上,目光如炬:你们看看,这背后定有黑手。太子,你需尽快查清这些官员的底细,莫要让他们乱了朝纲。
太子握紧拳头,点头道:儿臣定不负母妃所托。甄远道则说道:臣也会在朝中留意动向,配合太子行动。北静王沉思片刻后说:臣愿为太子保驾护航,若有异动,定当及时禀报。
第十八章:智破阴谋
太子开始暗中调查马国成、赵德海等人。他派心腹扮作商人,与这些官员的亲信接触,逐渐摸清了他们的交易往来和阴谋计划。原来,他们不仅贪污受贿,还与西北的叛军暗中勾结,企图里应外合,颠覆朝廷。
甄嬛得知消息后,立即召开御前会议。她神色冷峻,对着满朝文武说道:马国成、赵德海等人,结党营私,通敌叛国,罪无可赦!来人,即刻将他们捉拿归案!
在确凿的证据面前,马国成等人无法抵赖,被打入天牢。这场阴谋被粉碎后,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再无人敢轻易挑战甄嬛和太子的权威。
第十九章:海外风云
正当国内局势逐渐稳定时,海外诸国却蠢蠢欲动。荷兰、葡萄牙等国的商船频繁出没沿海,以通商为名,暗中刺探情报,企图打开大清的国门。沿海百姓时常受到骚扰,地方官员纷纷上奏,请求朝廷出兵驱逐。
甄嬛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有人主张出兵,以显国威;有人则认为应先以和谈为主,避免战乱。甄嬛思考良久后,说道:我们不能一味地闭关锁国。可派使者前往各国,了解他们的意图,同时加强沿海防务,以防不测。
她选派能言善辩的使者,带着精美的瓷器、丝绸等物,出访海外诸国。使者们不仅宣扬了大清的文化,还与各国签订了通商协议,规定了贸易规则和双方的权利义务。同时,甄嬛下令在沿海修建炮台,训练水师,增强海防力量。
第二十章:盛世华章
在甄嬛的治理下,大清朝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国内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繁荣;海外贸易频繁,各国使者纷纷前来朝拜。太子在甄嬛的教导下,也逐渐成长为一位有勇有谋的储君。
这一年,紫禁城张灯结彩,庆祝甄嬛的五十大寿。各国使臣带来奇珍异宝,朝中大臣纷纷献上贺词。甄嬛坐在凤椅上,看着满堂的繁华,心中感慨万千。
母妃,这一切都是您的功劳。太子端起酒杯,恭敬地说道。甄嬛微笑着摇头: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希望,你日后登基,能继续守护好这万里江山,让百姓永享太平。
多年后,太子登基,史称隆庆帝。他继承了甄嬛的治国方略,将大清朝推向了新的高峰。而甄嬛则在后宫安享晚年,时常向子孙们讲述自己两世的传奇经历,她的故事,也成为了大清王朝最动人的传说,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