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朝野都说,吏部侍郎是抓阄侍郎。
民间还有笑谈,他的官位,也是陛下抓阄任命的。
陆闲摇摇头说道:没想到朝廷居然做出这种决策。
吕为宾却说道:我倒是觉得,这个办法不错。
陆闲抬头问道:这是为何
吕为宾说道:这世上第一难的,便是公平。
等候授官的人,也最渴望公平二字。
在这世上,还有什么办法比抓阄更公平吗
陆闲闻言一怔,反驳道:
难道不可以按才能为标准吗
吕为宾笑着说道:大家全是举人进士,都是科考出来的,难道因为授官再考一遍吗
陆闲摇摇头。
吕为宾又说道:况且,一次科举,真的可以证明一个人的才能吗
有多少科举不第的贤才呢
这下子陆闲也愣住了。
他也是屡次科举不第,所以才选择国子监的路子,通过一次科举,的确不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才干。
吕为宾又说道:话说回来,即便是科举完全公平,那就能说明,学识高的人,就可以做好官吗
就说黄晓黄大人,他的学识如何,大家都看在眼里。
但并不妨碍他是个好官。
陆闲无言以对。
吕为宾又继续说道:用家财来计,用家世计,这又回去九品中正的老办法了。
不管什么选官方案,权贵一定可以找到漏洞。
就像从前那样。
陆闲点点头。
从前选人司任命官员,当然是关系硬的人分去肥差,又权势的分到好职位。
陆闲在国子监这么多年,也见过许多才学卓著的学长们,被分去了偏远地区。
一些勋贵富豪的子弟,一经授官,一定是肥差。
这种不公,在寒门学子心里,就是朝廷不公的烙印。
现在吏部按抓阄授官,寒门学子虽然也会打趣的吐槽,但是他们却感觉这种办法挺好的。
从前那些肥差,怎样也落不到寒门学子的身上,现在抓阄还有机会。
而且抓阄以后,即便是分到不好的官位,也心悦诚服。
吕为宾又说道:再者说,科举是真的为了给朝廷提供人才的吗
陆闲立马问道:难道不对吗
吕为宾说道:唐宋以前,没有科举,朝廷就没有贤能吗
陆闲愣住了。
吕为宾说道:不管是秦朝的军功爵位体系,还是汉朝的举孝廉,亦或是魏晋的九品中正,朝廷都有可用的人才。
其实朝廷开设科举,并非为了选拔人才。
只是想抑制豪门,给寒门一个出路而已。
大周才建国一百多年,吏部就败坏成这幅样子。
权贵子弟步入仕途,总会比寒门子弟容易出头。
起点不一样,考核的时候,权贵子弟得到的评价也会更好。
这才是大周最大的危机。
吕为宾说道:这回陛下处置吏部弊案,正是因为发现了这个危机。
真可谓是药到病除,一针见血啊!
陆闲明白吕为宾的意思。
魏晋便是亡于门阀,陆闲当然知道这个教训。
当权力能够通过家族体系传承下去时,那家族的利益势必会高于国家的利益。
如果大臣们全部这样想,那朝廷迟早会陷入危机。
陆闲也承认,不管选人司用什么方式来决定官员任职,但凡是人来操作的,就是能够操纵的。
而唯一不能操纵的,便是抓阄了。
吕为宾说道:抑豪门,提寒门。这便是科举制度后,打击门阀的办法。
虽然寒门也有可能成为豪族,但总比大臣们全是豪族的好。
陆闲点点头。
吕为宾继续说道:随后就要看,陛下怎样改变吏部的考核体系了。
只有制定一套更规整的考核体系,大周的官吏才会上下一心,为大周奉献。
陆闲再度点头。
做人做官,最重要的当然是有盼头了。
如果知道自已为官是毫无上升空间的,那便会埋头捞钱。
但是如果为官有上升空间,那大多数官员还是会继续努力,好好做事,争取可以晋升。
许多在选人司受挫,被委派到偏远地区的官员,通常是贪墨最厉害的。
因为这群人感到绝望,觉得自已毫无前途,所以彻底摆烂了。
陆闲对吕为宾行了一礼道:祭酒大人,学子这就去选人司候命了,告辞。
陆闲辞别了吕为宾,走出国子监。
国子监挨着城墙,距离吏部还是有点远的。
很快,陆闲看见了一辆出租马车。
现在京都的马不算是金贵的东西。
自打漠北和兰乌草原归属大周后,马匹的价格直线下跌。
当然好马仍然是豪门大户争抢购买的。
但是寻常的马,价格已经没那么高了。
许多脑子活泛的京都商人,从漠北买了马。
他们给马套上马车,再雇佣一个车夫,当做出租马车来挣钱。
国子监这边的学子很多。
现在的读书人,手里基本都很宽裕,所以许多出租马车都停在国子监附近。
客官,坐车吗
车夫坐在马车车头,热情的对陆闲招呼道。
去吏部。
没问题,一钱银子行吗
国子监离吏部还是有点远的,陆闲也知道这价钱还算公道,便点头上了马车。
出租马车内当然没有私人马车豪华,但是坐在马车里还是挺舒服的。
陆闲靠着座椅,通过车窗看向熟悉的街道。
待选官过后,陆闲就要离开了,届时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会返回京都。
范建对于这个生活了几年的城市,难免依依不舍。
居京都不易。
整个京都上百万人,都知道这句话的含义。
寻常百姓住在京都,花销就会比别的地方贵。
京都繁华,不过百姓生活不易。
虽然这些年有所改观,但是京都生存依然得拼尽全力。
百姓不易,寻常的官员在京都生活也不易。
京都的物价高,官吏的俸禄也刚够糊口。
有的官员甚至还得给新邸报写稿子,或者帮人写信件来补贴家用。
京都的房子也很昂贵。